【面向未来】我国首部建筑节能引领性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发布
时间:2019-03-25 20:17:34 分类:国家标准
2019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公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为我国首部引领性建筑节能国家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59位专家历时3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标准》主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环能院院长徐伟表示:本标准是国际上首次通过国家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标准》的实施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延承历史 引领未来】
自1980年以来,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以建筑节能标准为先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尤其在降低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筑节能工作经历了30 年的发展,现阶段建筑节能65% 的设计标准已经全面普及,建筑节能工作减缓了我国建筑能耗随城镇建设发展而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并提高了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
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物迈向“更舒适、更节能、更高质量、更好环境”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标准体系的建立,即要和我国1986年-2016年的建筑节能30%、50%、65%的三步走进行合理衔接,又要和我国2025、2035、2050中长期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有效关联,指导建筑节能相关行业发展。
本标准以2016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6、《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为基准,给出相对节能水平。考虑我国不同气候区特点,使用同一个百分比约束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难度加大,因此对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提出不同能耗控制指标,严寒和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降低70-75%以上,不再需要传统的供热方式;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降低60%以上;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平均降低60%以上。
【对接国际 落地国内】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欧盟盟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积极制定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中长期(2020、2030、2050)政策和发展目标,并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技术标准及技术体系,推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正在成为全球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在全球齐力推动建筑节能工作迈向下一阶段中,很多国家提出了相似但不同的定义,主要有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净)零能耗建筑,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具有专属技术品牌的技术体系,如德国“被动房”Passive House、瑞士Minergie近零能耗建筑等技术体系。因此,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标准体系的建立还要考虑和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名词保持基本一致,为今后从并跑走向领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产品部品出口国际奠定基础。
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目前室内环境标准偏低,建筑特点以及人们生活习惯,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异。因此,编制组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提炼示范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要点,形成我国自有技术体系,指导我国超低、近零和零能耗建筑推广,为我国中长期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支撑和引导。
【试点验证 政策激励】
我国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自国际科技合作开始起步,2002年开始的中瑞超低能耗建筑合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零碳馆和德国汉堡之家是我国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初步探索。2011年起,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及城市发展部的支持下,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引进德国建筑节能技术,建设了河北秦皇岛在水一方、黑龙江哈尔滨溪树庭院、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科研办公楼等建筑节能示范工程。2013年起,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工作组开展了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建造完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建筑、珠海兴业近零能耗示范建筑等示范工程,取得了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7年2月,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引领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米以上。随后,我国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石家庄市等省市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的政策不断出台,纷纷提出发展目标,并给与财政补贴、非计容面积奖励、备案价上浮、税费和配套费用减免、科技扶持、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定义明晰 路径一致】
能效指标是判别建筑是否达到近零能耗建筑标准的约束性指标,《标准》首次界定了我国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相关概念,明确了室内环境参数和建筑能耗指标的约束性控制指标。迈向零能耗建筑的过程中,根据能耗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表现为三种形式,即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这三个名词属于同一技术体系。其中,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水平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零能耗建筑能够达到能源产需平衡,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三者之间在控制指标上相互关联。
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方向上,基本技术路径是一致的,即通过建筑被动式设计、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最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主要途径依次为:(1)被动式设计。近零能耗建筑规划设计应在建筑布局、朝向、体形系数和使用功能方面,体现节能理念和特点,并注重与气候的适应性。通过使用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外窗、无热桥的设计与施工等技术,提高建筑整体气密性,降低供暖需求。通过使用遮阳技术、自然通风技术、夜间免费制冷等技术,降低建筑在过渡季和供冷季的供冷需求。(2)能源系统和设备效率提升。建筑大量使用能源系统和设备,其能效的持续提升是建筑能耗降低的重要环节,应优先使用能效等级更高的系统和设备。能源系统主要指暖通空调、照明及电气系统。(3)通过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充分挖掘建筑本体、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对能耗进行平衡和替代。如建筑节能目标为实现零能耗,但难以通过本体和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应用达到能耗控制目标,也可通过外购可再生能源达到零能耗建筑目标,但需以建筑本身能效水平已经达到近零能耗为前提。
【技术引领 产业覆盖】
《标准》提出的室内环境参数和建筑能耗控制指标为我国实现更高室内环境舒适性和节能目标提供了技术依据,为我国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检测、评价、调适和运维提供了技术引领和支撑。以设计方法为例,区别于传统建筑节能的指令性(规定性)设计方法,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应以目标为导向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为原则,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环境、人文特征,根据具体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综合比选不同的建筑方案和关键部品的性能参数,通过不同组合方案的优化比选,制订适合具体项目的针对性技术路线,实现全局最优。
《标准》提出的围护结构和能源设备与系统等技术指标,较国内现行标准大幅提升,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窗为例,传热系数的要求较现有标准大幅提高,与同纬度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基本一致,如北京所在的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外窗传热系数限值为1.2 W/(m2·K),基本与德国外窗传热系数限值1.1 W/(m2·K)持平。以气密性为例,首次在国家标准中进行明确规定并给出检测方法。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和提升节能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开展建筑节能标准国际对标的需要,是建筑节能行业发展的需求导向,将为住建部2016-2030建筑节能新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提供技术依据。